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
二元社会结构的概念是农业部原政策研究中心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课题组于1988年最早提出并详细论述的。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人为地把全体公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形成农民和市民社会地位完全不同的制度体系。这种举世罕见的城乡隔离制度,形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各自封闭循环的体系和市民与农民两种迥异的不同公民身份。
二元结构义务教育是什么意思?
城乡二元结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要基本协调,这是持续推进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
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出时间?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早在1954年威廉-阿瑟-刘易斯提出。而最早在中国形成制度是在1958年。是随着城市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城市的产生过程就是城乡分离和对立的运动过程。城乡分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什么是城乡二元结构指数?
二元结构系数是衡量城乡经济差距的一个指数。此指数越小,表示城乡差距越小。 二元结构系数=城市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到2050年,中国的四大基本指数: 恩格尔系数平均在0.15以下、基尼系数平均在0.30到0.35之间、人文发展指数平均在0.9以上、二元结构系数平均在1.5以内。
什么是二元消费结构?
我国的二元消费结构,应该指的是城乡二元消费结构。其含义是指我国同时并存着与城市对应的高水平、现代性消费和与乡村对应的低水平、传统性消费。
这种二元性结构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要解决这种状况,制度变迁是关键。